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感悟金农“漆书”


感悟金农”漆书”

 

    金农(1687~1764),清康熙二十六年生于浙江仁和(杭州)钱塘江畔候潮门外,原名金司农,字寿田,大约四十岁时对仕途心灰意冷,遂改“司农”为“农”,改字“寿田”为“寿门”,别号颇多,常用者为吉金,冬心,金二十六郎、稽留山民、曲江外史、昔耶居士等。

    少年时,金农曾受业于著名书法家何焯,并与著名篆刻家、书法家丁敬等相交。他工书画,书名比画名早显。擅长楷、隶、分书,尤以隶书成就最高,最著名的是其独创的“漆书”。金农习画较晚,师法宋元诸家,因其文学艺术修养较高,出手便非同凡俗,其画风格独具,题材广泛,擅长花卉、山水、佛像及人物等题材,尤精墨梅。艺术特点为构思精巧,用色繁复,擅用水墨笔法烘染。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,成为扬州八怪的核心和领军人物。

金农首创的漆书,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,其书迹因以软笔舔扁入纸,破圆为方,把《天发神谶碑》中的方头笔形化入楷书之中,好像用扁漆刷子刷出来的字一样,字形头重脚轻,像倒垂的薤菜叶,上端方正,末端尖长,所以称为“倒薤笔法”。      

金农所处的康乾盛世,正值‘贴学’盛行之期, “馆阁体”独霸书坛,面对当时“馆阁体”书风的笼罩,“扬州八怪”之首金农不入时俗,卓然挺立,在书学道路上另辟蹊径。他所创的漆书犹如惊天霹雳,惊世骇俗,彻底突破了中国书法的传统法度,在用笔用墨技法上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境地,表现出对柔靡之风的强大冲击,在当时书坛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,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风骚者。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“五百斤油”。其墨浓厚似漆,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,幽光徐漾,写出的字凸于纸面,所用毛笔,平扁如刷,蘸以浓墨,行笔只折不转,如漆刷之运行。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,其实是大处着眼,剔除细节,直取磅礴气韵,那险峻雄奇的布局,浑朴钝拙的金石趣,都融合在黑、厚、重、凝的格调之中。

金农漆书是隶书中兼有楷书的体势,用笔方扁,墨浓似漆,固有此谓。金农有云:“余近得《国山》、《天发神谶》两碑,字法奇古,截毫为书,要以气魄取胜。”金农用笔一反‘中锋’古训,以笔为刀,纯以侧锋而行,切削蚕头雁尾,使笔画两端齐整,横粗竖细,拙中藏巧,而布白益增险绝,其风渊懿古穆,拙朴奇绝,蜕尽《国山》、《天发神谶》二碑形貌,开拓出全新的艺术境界。品味金农漆书之《相鹤经》、《铒菊诗》及《华山庙碑》四条屏等作品,用笔涩进力遒,虽用扁笔侧锋而无单薄之姿,浓墨厚重而不板滞。其撇画放纵如雄狮出笼,迅猛异常,末梢细如针尖而不失劲利,而捺画则极力内敛,一放一收,极富张力,字形长扁适度,犹如深山幽谷,老柏苍松,天然有出尘之意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。

金农除用笔结体的特点外,在用墨方面也有向浓、渴而着力,笔划涩出“飞白”。“飞白”是金农后期完善了的漆书的基本特征,“用笔似帚却非帚”,“银机乱吐冰蚕丝”,透露出金农艺术创造的根本。
    金农作为一名清代碑学大师,其漆书形成的独特面貌,不仅与其师法的碑版有关,更与其思想境界、学问修养有着密切联系。他是一位化古创新,独领艺术风骚的天才人物,在‘扬州八怪’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,在碑派发展史上贡献卓著,在整个书法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。金农漆书顺应了历史和书法发展的趋势,在书法中张扬个性,寻找自我,不随人后,另辟蹊径,以其独有的气质、情感和艺术才能、构建了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。郑板桥称赞金农漆书:“乱发团成字,深山凿成诗,不须论骨髓,谁能学其皮。”清代书论家评金农漆书是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这都是对金农漆书艺术最高最恰当的评价。

金农漆书博大精深,我习漆书已愈十年,略有形似,难得神采,虽有感悟,也只是皮毛而已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,只为推动金农漆书的普及提高,在临习过程中,最重要的就是用笔。用笔宜用兼毫或狼毫,有弹性宜书写,将毛笔摁成扁平状即可,蘸墨书写,用量宜浓,亦可用淡墨书写,以求墨色变化。临贴先读贴,紧记十六字:横粗竖细,头重脚轻,起收下切(横划),捺敛撇纵。若有篆隶基础,学来会得心应手,先求形似,后追神似,多临多练定能大进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丙申仲春  刘舜泉

二零一六年五月一号